科学技术: 科学 技术 应用 其他
经济人文: 经济 人文 法律 其他
[人文] | 蔡迎春 |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 2023-02-07 | 浏览:80
摘要: 数字人文作为 21 世纪的一个现象级国际话语,其发展深度、广度与速度均在显著提升,同时数字人文评 价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数字人文领域的新课题。 本文结合数字人文研究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从学科 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构建与探讨数字人文评价问题:学科性是核心要素,评价数字人文成果最终要看它 是否推动了人文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专业性是关键要素,图情档学科为数字人文提供数据基础设施,并 利用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为数字人文提供方法论指导,也是连接学科和技术的媒介和纽带; 技术性是必备要素,信息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义网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等应用于人文数据分析中,助力人 文领域的学术创新和知识创新。 图情档领域应发挥专业知识优势、技术应用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专业组织优 势,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文学科研究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科创新和方法创新;同时,借鉴已有评价 研究成果和评价实践经验,引领开展数字人文成果的评价。
[人文] | 柯 平#宫 平 |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 2023-02-07 | 浏览:476
摘要: 数字人文是计算机学科和人文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由计算人文和人文计算领域发展而来。本 文以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集为来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数字人文研究文献进行统计 分析和内容挖掘,分析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明确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①数字人文研究的热点领域 有: 数字人文的基本理论,技术驱动下的人文学术实践转向,新合作模式引发的人文学术文化变革,以及面向数字 人文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 ②数字人文研究的内涵更具兼容性,应强调计算转向,考虑重构人文知识的脉络与内 容,构建当代知识系统及认知方式; ③图书馆学的理论、方法及实践与数字人文研究形成协同发展趋势; ④从技术 应用和数据基础的角度看,图书馆学是数字人文产生的基础学科,也将是数字人文成果的主要应用学科之一。我 国图书馆界应以融合的视角审视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发展的关系,进行数字人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人文] | 樊杰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2023-02-07 | 浏览:111
摘要: 中国人文地理学不同于国外人文地理学社会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形成了中国的学术特色; 强化了中国 地理学的统一性综合性,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 究、应用基础与服务决策相结合的学科特点与“Future Earth”倡导的基本理念相向而行, 作出了一系列先导性探 索. 新中国成立前人文地理学全面起步、缓慢发展, 形成了自然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特征, 以服务国土 空间利用的学科发展应用导向, 为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70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创新发展经 历了3个阶段: (1) 改革开放前的践行“苏联模式”、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的发展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显著 提升了学科的定量化水平; (2)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文地理学全面复兴、快速壮大的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与经 济地理学并重的学科格局基本成形,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成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石; (3)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文 与经济地理学逐渐形成具有全球影响的学术特色的发展阶段——研究地球人文圈层和自然圈层相互作用、解决 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领域的可持续过程与格局问题
[人文] | 刘 炜#谢 蓉#张 磊#张永娟 | 《上海图书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 2023-02-07 | 浏览:337
摘要: 人文科学研究正在向以数据为驱动的新型研究模式转型,形成所谓“数字人文”研究新范式。“数据科 学”为这些变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支撑研究活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经过改造或重新建立。新的人文研究平台 以数据为基础,以方法为导向,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智慧型服务。这些变化将带 来更大范围和深度的数据资料的应用和协同研究,将使研究人员以过去难以想象的尺度和维度提出问题。数字 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地区行业或组织机构层面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人类记 忆和文化遗产机构近 20 年来馆藏内容大规模数字化,可以通过升级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转型为数字人文基础 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在数字时代发挥其巨大的价值。
[人文] | 薛翔#马海云#张轩慧#赵宇翔#朱庆华 | 《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2023-02-07 | 浏览:302
摘要: 中国数字人文大会是国内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会议之一,也是加强中国数字人 文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展示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成果、探讨数字人文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平 台。2021 年 11 月 6–7 日,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以“时代经纬: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为 主题在南京大学召开。笔者以此次会议中的专家报告、专题讨论、青年论坛和案例分享内容为综 述对象,根据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新理念、新成果。总体而言,本 届大会聚焦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知识生产 范式,充分展现了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呈现出了数字人文学科边界不断拓展、交叉融 合持续深入、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技术持续创新的发展趋势。
[人文] | 宋 超#冯 蕾#洪云霞#张玲燕#吴玲玲#竺智伟 |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 2023-02-07 | 浏览:468
摘要: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木桶理论”,将医学人文教育比作木桶中的 水,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是“桶底”,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及不同阶段视为“木板”,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理 念、制度和文化是“桶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有桶底不牢、存在短板、桶箍不合的问题,并根据该理论提 出对策,即筑牢医学人文学科建设这一“桶底”,补齐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实践“短板”并将医学人文教育贯 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全过程,转变理念、完善制度、打造文化以获得合适的“桶箍”。
[人文] | 欧阳剑#彭松林#李臻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图书馆》 | 2023-02-07 | 浏览:265
摘要: [目的/意义]数据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不但能提高数字 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图书馆人文数据服务,可极大地促进数字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图书馆知识型专业 服务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领域的服务。[方法/过程]分析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人文数据特点及人文 学者研究对人文数据的需求,认为图书馆需从人文数据的完整性、可计算性、可用性及重用性、可发现以及获得 性等角度出发进行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结果/结论]要克服人文数据碎片化带来的零散、不系统的弊病,必 须采用数据复原与重构的方式恢复或重建人文数据所蕴含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数据化、数据融合、数据关 联及发布等手段,最终实现知识单元的精细粒度化、知识组织的语义化、知识呈现的可视化。
[人文] | 严孟帅#拓丹丹 |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2023-02-07 | 浏览:352
摘要: 在科技浪潮的不断冲击下,人类逐渐亲科技而远人文。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正生活在图像 视频和数字软件等现代技术形态之中。当教育置身现代性之中且无力解决现代性本身所带来的问题时,则 需要溯源到教育的古典经验中来提升当下教育的 “人文品格”和 “精神高度”。戏剧作为一种离人最近的 艺术,与教育交叉形成 “教育戏剧”。教育戏剧从头到尾倾听生命成长的 “拔节”之音,自始至终关切人 文事理的 “体悟”之道,这对培育和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价值。
[人文] | 陈明星#龙花楼#王成金#黄金川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 2023-02-07 | 浏览:238
摘要: 2016年1月22-23日,“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 开,与会的30余位专家就近年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进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和制约因素、面临的发展机遇、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发展的主要重点方向与前景等议题开 展了深入交流和研讨。近年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蓬勃发展,当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要机 遇,未来发展有着广阔空间。建立学术共同体,针对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兼容 本土化特色与国际化道路,促进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推动各系列人才梯队建设和 中青年人才成长。
[人文] | 赵瑞东#方创琳#刘海猛 |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2023-02-07 | 浏览:513
摘要: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城 市韧性作为一种城市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提高城市抵御、消解、适应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建设有韧性能力的城 市,正成为当前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论文在概述城市韧性的研究缘起与概念内涵的基础 上,从多种要素(人文要素、环境要素、灾害扰动)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城市韧性框架、城市韧性评价及模拟研究等方 面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韧性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指出当前城市韧性研究在理论框架、作用机理、实证 研究、差异性分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最后,对城市韧性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即应以理论框架为引 领,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评价研究;以机理解析为支撑,实现城市韧性的动态模拟与决策预警的新突 破;以实证研究为导向,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和探索城市韧性的应用模式;遵循差异性规律,实现城市规划治理从 统一的“多城一策”向灵活的“一城一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