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225
摘要:
在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之间粮食调运与虚拟水流动量变化的基础上,指出粮食虚拟水
“北水南调工程”引起了一系列潜在的危机: 加剧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并
拉大了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经济差距。结合我国粮食生产用水技术水平与节水农业发展现状,提出
应对上述潜在危机的建议: ①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尽快启动研究实施国家
粮食生产用水补偿奖惩制度,挖掘农业节水潜力,缓解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压力。②引入市场
机制,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节水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节水农业工程,充分调动多方资源,促进节水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377
摘要:
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以及当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需求和目标,对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剖析和反思。认为急待创新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调整研究工作思路,将水土保持科学的研究重点从土壤保持转变为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安全高效利用,并尽快建立以地表径流调控与水土资源同步高效利用理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强调以地表径流调控为手段,同步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现代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体系将是21世纪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332
摘要:
针对多孔出流同径管存在压强水头偏差大、造价高、流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通过对多孔
出流管进行变径设计,可使每个孔口实际压强水头等于要求的压强水头,从而提高灌水均匀度.
以管道成本最小为目标,以管道允许压强水头差为约束条件,利用微分法得到多孔出流管最优管
径组合,初步确定管径范围; 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上可购买的商用管道,选择几种靠近初选管径
的商用管道,进行管道标准化设计,不同管径的多口出流管压强水头坡度线切点处的斜率等于允
许水力坡度,允许水力坡度由允许最大压强水头差和地面高差决定,从而确定出不同管径对应的
水力坡度线的交点,进而分析出不同管径对应的管长. 实例应用表明,利用该设计方法,每个孔口
要求的压强水头与实际压强水头接近,由于管径随管道流量的减小而减小,不仅可以使管道内流
速分布均匀而且可以降低造价,该方法计算简单方便,可以在 Excel 表格上完成,计算结果可直
接用于多孔出流管的设计中.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456
摘要:
基于水科学发展历程和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理论基本框架,指出过程水文学是揭示实体
水-虚拟水在复杂系统中耦合流动规律与伴生效应的交叉学科,进一步明确了其科学内涵、主要特
征、学科框架、学科基础、方法体系和主要研究方向。在明晰过程水文学科学价值的基础上,认为过
程水文学的发展有望解决未来经济社会复杂系统面临的水科学问题。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155
摘要:
利用可变下渗容量(VIC)模型对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两种数据集的归一化
植被指数和遥感蒸散发产品,研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及蒸散耗水量变化。结果表明:近 40 a 来黄土
高原年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明显好转,但蒸散耗水量急
剧增加,2000—2014 年间增加了 134 亿 m3,年均增加 9 亿 m3,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大规模植被建设开
始后,黄土高原年均蒸散耗水总量为 2282 亿 m3,而年均雨水资源化潜力为 1807 亿 m3,约为蒸散量的 80%。通
过适当调整植被类型、优化种植结构、抑蒸保墒、径流调控和增加土壤入渗等措施,降低植被奢侈性耗水,雨水
资源可基本满足植被恢复耗水需求,有效支撑区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346
摘要:
涉农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人才培养、科研创
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
总书记给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极大地鼓舞了涉农高校全体师生,同时也为
涉农高校当前和今后发展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纲领。展望未来,涉农高校要牢牢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聚焦特色发展、内
涵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型人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服务行业、区域和国家需求,助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498
摘要:
基于多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实践,提出发展灌溉水力学的初步设想. 在分析
农田灌溉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输水、灌水、土壤入渗与植物吸水 4 个阶段; 输水与灌水过程属灌溉水力学范畴,土壤入渗属土壤物理学范畴,植物吸水则与植物水分生理密切相关; 灌溉水力学、土壤物理学与植物水分生理学共同构成农田灌溉的基本科学理论. 据此给出了灌溉水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灌溉水力学将着重研究输水与灌水过程中的水流运动规律,其科学目标是如何经济、高效、均匀地将灌溉水流输送到田间土壤; 灌溉水力学的内涵主要包括灌溉水流运动规律、灌溉系统水力计算和灌溉均匀度评价 3 个方面. 灌溉水力学的发展,可作为农田灌溉基本科学理论,指导灌溉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为灌溉工程设计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204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高校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农业高校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争创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551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产生影响。该文分别采用
Palmer 干旱指数(PDSI)、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GIQ)、单位面积粮食产量(PHGO)作为气候变化、农业用水和粮食
生产具体度量指标,分析了中国 1949-2005 年 PDSI、GIQ、PHGO 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发现在 1949-1983 年
PHGO 和 1949-1990 年 GIQ 均与 PDSI 具有较好线性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变化在上述时间段对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影响
显著,人为因素(技术进步、政策机制、生产投入等)影响相对较小。依据相关关系对 1949-2005 年 GIQ 和 PHGO 进
行预测发现,1991-2005 年 GIQ 和 1984-2005 年 PHGO 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程度较差,表明人为因素(技术进步、政
策机制、生产投入等)在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中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农业节水平均影响率达 27%以上,对粮食增产
平均影响率达 40%以上。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机制保障和生产投入增加等人为因素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
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
|||||
[技术] | 吴普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 2022-12-01 |
浏览:152
摘要:
水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刚性基础.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自然-经济-社会(三元)因素驱动下,
其水资源消耗形成实体水-虚拟水(二维)嵌入转化、互为反馈、相互影响的耦合流动过程. 本文基于实体水-虚拟
水“二维三元”耦合流动理论, 集成构建了以水量为参数的区域作物生产广义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过程量化方
法, 并应用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六省, 对其1985~2013年主要作物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过程进行
解析与评价. 揭示了区域作物生产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现象, 发现六省间水资源消耗与流动存在资源与经济效
益的此消彼长现象. 表明以农田尺度实体节水为目标的资源单视角传统农业水资源管理理念, 已不足以实现多空
间尺度水资源的资源-经济同步高效利用的管理目标, 而具有资源-经济-社会三重意义的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实体
水-虚拟水统筹管理应为有效解决思路. 基于此, 初步提出三点思考: (1) 现代农业节水应实体水-虚拟水统筹考虑;
(2) 需加快突破农业生产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量化、评价方法与调控关键技术; (3) 建议基于农业全产业链视
角, 建立基于实体水-虚拟水二维度理论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体系, 确保实现各阶段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