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 刘 炜#叶 鹰 |
《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 2023-02-07 |
浏览:166
摘要:
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正在人文学科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其在方法论层面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和跨
界融合现象,被称为数字人文的方法共同体。该共同体由一整套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所支撑,正在影响形成中的
数字人文的理论结构。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
VR/AR 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理论结构涉及结构化或再造人文、数据化或计算人文、可视化或形象人文、拟实化
或增强人文、智慧化或扩展人文,应用覆盖资源富集、知识重构、场景重建、增强艺术等。目前,在宏观层面对数字
人文整体方法论和理论结构的研究还不多见,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数字人文的整体性发展,并促进跨领域
的研究,从而增进数字时代人文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
|||||
[人文] | 朱丽雅#张珺#洪亮#罗绍辉#兰度 |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 | 2023-02-07 |
浏览:476
摘要:
[目的 / 意义 ] 对数字人文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旨在提供未来可能的
研究方向和开放的研究主题。[ 方法 / 过程 ] 以国内外会议、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
采用综合归纳法,系统梳理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的理论与实践发展。阐述数字人文领域知识
图谱的相关概念,并根据当前的研究热点,从数据资源建设、关键构建技术、平台智能应用 3
个方面揭示其研究动向,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结果 / 结论 ] 总结数字人文知识图谱
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即未来将呈现出多源数据集成、多模态知识融合、多学科交叉应用的发
展趋势。
|
|||||
[人文] | 司莉#郭财强 |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 2023-02-07 |
浏览:253
摘要:
[目的/ 意义]对知识组织方法与技术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以更好地把握其实际应用特点,
明确数字人文领域知识组织的价值,并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方法/ 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获取国内
外数字人文领域相关研究文献,并基于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 结论]研究发现:元数据、本体、语
义标注、关联数据等知识组织方法与技术贯穿数字人文的始终,是数字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组织可为数字
人文资源的组织提供解决方案与方法工具,为人们观察文化现象历史演化提供新视角,赋予人们获取新知识、发
现新问题的能力;知识组织在数字人文领域发挥了方法价值和中介价值,为数字人文领域资源的组织与利用提供
方法工具,充当用户与数字人文领域资源之间的桥梁。
|
|||||
[人文] | 王静静#叶鹰 |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 2023-02-07 |
浏览:270
摘要:
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正受到许多学科的高度关注。本研究旨
在探析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知识扩散趋势,以 Webof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数据来源,通
过学科聚合性、学科多样性、学科地位三个维度的四个指标———网络中介中心势、网络密度、网络
核心度、DIV 指标———进行跨学科特征分析,使用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被引次数≥1的目标文献
及其施引文献进行知识扩散研究,并基于桑基图进行可视化展示。研究表明:国际数字人文研究
的跨学科性越来越强,艺术与人文学科、工程学等学科近年在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地位渐趋重
要,而图书情报学等初始相关学科的核心度则呈下降趋势。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网络核心度的下
降有利于数字人文与其他学科建立更多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扩大研究范围。
在知识扩散过程中,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流动较为频繁,语言学领域的论文
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的广泛关注。
|
|||||
[人文] | 董舞艺#梁兴堃 |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 2023-02-07 |
浏览:489
摘要:
数字人文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多聚焦数字人文的技术问题,而忽
略了人文学者这一重要参与主体。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探索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现状; 采用半结构化访
谈法和观察法,对 11 位典型的人文学者进行纵贯数据收集; 综合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归纳出 18 个影响人文学者参与
数字人文的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于解释中国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相关理论。研究发现,人文学者参与数字
人文的动机是二元的,包括主动动机和被动动机; 在二元动机的共同作用下,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产生了阶段性
的信息需求和参与行为,进而演化出三种参与路径: 阶段式假性参与、自我调节性参与和外界干预式参与; 每种参与
路径的产生有其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且可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各自的要素特征。通过聚焦人文
学者,揭示了人文学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信息行为的复杂性,并提供了一种基于过程研究的全面理解人文学者
复杂信息行为的方法,扩展了信息行为的相关研究,也为理解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
|
|||||
[人文] | 汪德根 |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 2023-02-07 |
浏览:492
摘要: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创新型科研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
途径。学位论文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作为学位论文的源头——开题报告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在现
实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冷落到“读之乏味,弃之难行”的“鸡肋”尴尬地位。以人文—经济地理
学为例,对开题报告的“鸡肋”尴尬现象进行剖析并揭示背后推手;从认知、技能和设计等层面
阐述成功设计开题报告的3个关键抓手:一是高屋建瓴认知到开题报告的“验前导后”枢纽作
用;二是锻造简练揣摩的学术技能,尤其详述开题报告篇幅占比最大的文献综述及启示的技
能,即文献挑选技能、文献阅读技能、文献述评技能——避堆砌、寻关联、增研值、亮突口和明观
点等设计要领;三是远见卓识地深入设计开题报告,特别要掌握开题报告中最重要四部分——
论文题目及摘要、选题依据、文献综述及启示、论文研究方案等内容的设计要领。
|
|||||
[人文] | 王少剑#谢紫寒#王泽宏 |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 2023-02-07 |
浏览:188
摘要:
县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和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
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完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本文使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碳排放数据,分析了县域人均碳排放的总体变化、区域差
异、时空格局及集聚特征,并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假说下,运用面板分
位数回归解释社会经济发展对县域人均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① 中国县域人均碳排
放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加大,且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县域人均碳
排放差距悬殊。② 县域人均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
碳排放远高于其他地区,空间极化效应明显。③ 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
—高集聚的区县数量逐渐增多且分布重心向西北移动,而低—低集聚的区县数量不断减少,主
要集中于中南地区,县域人均碳排放集聚类型具有空间锁定效应。④ 人口密度、政府财政支出
对县域人均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第二产业产值规模、碳排放强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中
低碳排放水平区县的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之间呈现倒“N”型曲线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
调整是实现整体碳减排的关键。因此,政府减排策略的落实应考虑区县碳排放的阶段性差异,
实现落后地区发展和转型“两手抓”的同时发挥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在碳减排中的先导作用。
此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作为现阶段县域碳减排的主要手段。
|
|||||
[人文] | 黄启兵#田晓明 |
《1.苏州大学; 2.苏州科技大学》 | 2023-02-07 |
浏览:439
摘要:
在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以及新国情的需要等时代背景下,我国“新文科”产生并具有一系
列新特性: 学科交叉、知识应用、适应国情。我国“新文科”源于新国情,适应新国情,从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
“新文科”的两大本质特征: 一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 二是“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
优秀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创新、适应与卓越,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等
适应时代发展特征; 在学术研究方面应注重技术化、跨学科性及应用性; 在社会服务方面应顺应国家、社会需求;
在管理方面应模糊学科界限,建设跨学科平台,扶持特色、优势学科等。
|
|||||
[人文] | 周 亮#车 磊#周成虎 |
《1.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3.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2023-02-07 |
浏览:140
摘要:
绿色发展作为化解自然环境约束、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支撑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关键。正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指
导理念。在梳理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马
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测
度与刻画,并进一步耦合自然与人文因素定量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下的影响机制。研究
表明:① 2005-2015 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由 0.475 增加到 0.523,总体提高了
10%,时序上呈现“W”型波动增加的阶段性演变特征。②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东中
西”阶梯状递减的区域差异规律,不同类型城市群具有“国家级>区域性>地方性”倒金字塔式集
群增长特征,形成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稳定等级规模结构。③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效率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低效率城市则负向
溢出影响,“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较为凸显,不同类型城市演化存在显
著的路径依赖与时空惯性。④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人文社会因素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影响程度大于自然本底要素,其中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城市气温呈现积极促进
作用。
|
|||||
[人文] | 宋长青#葛岳静#刘云刚#周尚意#吴相利#胡志丁#程昌秀#高剑波#方创琳#韩增林#武友德#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彭 飞#刘建忠#董锁成
,王国梁12,熊理然4,13,潘峰华 |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 2023-02-07 |
浏览:110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全球治理工程,开辟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纪
元,为地缘关系研究提供了大舞台。地理学是从时间、空间和自然—社会系统三个维度理解陆
地表层过程的科学,对地缘关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地缘关
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带一路”是当前最具挑战的科学和政策命题,从地缘关系
视角研究“一带一路”,需要加强四个方面的结合:① 在科学思维上,需要还原论与系统论思维
相结合;② 在科学数据建设上,需要社会人文与自然环境数据相结合;③ 在科学问题选择上,
需要社会过程、人文过程、政治过程和自然过程相结合;④ 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经验方法、实证
方法、系统方法与大数据研究方法相结合。中国地理学者应兼顾政治地理学科建设、地缘关系
的学科交叉研究和“一带一路”全球实践开展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