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章 真#刘晓军#陈 夏#姚丽萍#张荣庆 |
《1.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2023-02-28 |
浏览:457
摘要:
碳中和是指 CO2“零排放”,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增加碳汇等途径,抵消各类活动
所产生的 CO2 的排放。微藻是含有叶绿素 a 的原生生物,可以利用太阳能通过浓缩机制( CCM)
进行光合作用高效固定 CO2、通过异养同化作用转化固定有机碳。微藻生物质可转化为生物燃
料、生物材料及生物肥料等,实现对传统化石燃料、塑料及化肥等的替代。生物技术应用涵盖了
从上游的藻种选育、生长代谢过程的多组学调控、培养条件及光生物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到下游的
采收提取纯化及应用等微藻的全生命周期。以碳的收支为主线综述了微藻生物技术在碳中和领
域的应用研究现状,讨论了其价值、意义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针对关键节点改善碳
足迹,以实现微藻在碳中和领域更多应用。
|
|||||
[技术] | 尚卫娜#谢 礼#王贝贝#徐德月#马 杰#李倩倩#洪 健 |
《1.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研究院;2.浙江大学 农生环测试中心;3.浙江大学 冷冻电镜中心;4.浙江大学 实验动物中心》 | 2023-02-28 |
浏览:317
摘要:
该研究在经典 OTO 技术基础上,探索比较 5 种可直接用于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
的包埋前块染色生物样品制备方法。通过优化试剂和实验条件,结果显示:四氧化锇、亚铁氰化物和硫代甲酰二
肼等试剂的添加顺序及浓度对样品亚细胞结构有影响;OTO 法虽有很强的图像对比度,但是不适用于果蝇眼睛这
类较难固定渗透的组织;OFTO 法(改自 HUA 的方法)在多种制样方法中成像效果最佳,可满足 TEM 及 SEM
双重成像要求;ROPA 法制样过程中添加甲酰胺、连苯三酚可在无铅、铀等重金属染色情况下,得到较理想的对
比度。
|
|||||
[技术] | 李 煦#荣峻峰#宗保宁 |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2023-02-28 |
浏览:316
摘要:
微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或细胞聚集体生物,能够高效地吸收CO2并固定在微藻生物质
中,有望在CO2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机理,综述了影响微藻固定CO2
效率的因素以及微藻生物质的主要利用途径,分析了微藻生物技术固定CO2实现生物质利用的经济性,为实现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
|||||
[技术] | 吴春亚#吴佳昊#吴喆冉#李曦光#黄俊杰#陈明君 |
《1.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3.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2023-02-28 |
浏览:407
摘要:
离体构建生物组织和器官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和工程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由于三维组织结构成型复杂、微环境控
制难度大、商业应用下的生产效率和可重复性等因素限制,传统制造方法很难实现生物组织和器官的有效构建。医学模型和
生物相容性支架打印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但相对固定的加工工艺限制了其在活性生物材料打印领域的拓展;4D 生物打印
技术的概念提出较晚,重点在于产品的可编程性变形,但有关响应性材料的研究仍然较少。采用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兼容性
材料作为打印墨水的生物 3D 打印技术,在复杂内部型腔和外部结构的构建方面优势凸显,可以实现器官组织的个性化定制,
并高效生成三维活性构建体,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潜力巨大。着眼于生物 3D 打印中关键技术的发展态势,重点分析面向不
同器官组织和功能性支架的生物 3D 打印机理及应用现状,并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和仍需注重解决的问题,
希望能为后续生物 3D 打印技术研究工作的大规模推进提供参考。
|
|||||
[技术] | 张太平#肖嘉慧#胡凤洁 |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 2023-02-28 |
浏览:123
摘要:
许多研究致力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去除水环境中污染物方面的应用。生物炭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大的孔隙率、低成
本和来源广等优势,生物炭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结合在处理水中污染物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因此,了解生物炭固定化
微生物对水中污染物去除的作用机制对于其在环境修复和废水利用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方法、载体
的选择、生物炭作为载体材料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中的优势及应用以及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在去除水中不同种污染物的应用
及其作用机制。同时,还探讨了初始污染物浓度、pH、温度、接触时间和颗粒投加量等对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对去除水中
污染物的影响,并分析这些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生物炭特性以及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当前研究表明:生物炭相比于
其他固定化载体而言更加适宜微生物的生长,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作
用,以及生物炭对微生物具有保护及快速定殖作用。另外,过高的初始浓度、过高或过低的 pH 和温度都会影响微生物的活
性而不利于污染物的去除。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随着时间和颗粒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此外,文章
分析了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
[技术] | 孙东晓#董志强#刘学明#张吉琛#陈钱宝#雷思聪 |
《1.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3-02-28 |
浏览:444
摘要:
污泥炭化技术是污泥资源化处置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对
2000 年—2020 年发表的关于污泥基生物炭的文献进行检索与综述分析。详细分析了污泥基生物炭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
热点,讨论了现有制备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污泥基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特征,探讨其在污染物固定、土壤
改良及延缓气候变化等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
|||||
[技术] | 付保荣#刘述凤#鄢雨朦#张润洁#郭宏伟 |
《1.辽宁大学环境学院;2.鞍山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 | 2023-02-28 |
浏览:107
摘要:
土壤中石油类物质达到一定浓度不但会对土壤的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且会对人体机能带来一定影响。采用
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强化技术、生物刺激技术、生物通风技术、固定化微生物技
术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优点在于投资小、见效快、能耗低、无二次污染产生,属于环境友好型治理技
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风险的不确定性。重点对国内外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进展进
行梳理,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
[技术] | 郑彭生 |
《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3-02-28 |
浏览:68
摘要:
针对煤化工废水处理难点和技术发展需求,从典型反应器和新型生物强化技术2个方面探讨了厌氧生物处
理技术的现状和关键问题。分析认为,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可强化难降解有机物、氮素污染物和硫酸盐的去除,提高
煤化工废水可生化性;常规厌氧反应器仍存在启动时间长、生物量有限等问题,需要通过生物固定化、生物强化、反
应器模型优化、流体数值模拟等手段加以优化;厌氧生物强化技术开发还应充分考虑有机物、氨氮、硫酸盐等多种污
染物的协同去除,妥善处理好不同种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
[应用] | 许 健#季康先#刘晓亭#夏炎 |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2023-02-07 |
浏览:413
摘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演化,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势
必对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劳动力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使性别工资差距呈
现新特征。 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影响技能工资差距进而
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经济逻辑; 然后利用IFR机器人数据、 第二次经济普查微观企
业数据测算各城市工业机器人密度, 并在匹配微观个体和城市变量的基础上, 使用
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实证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 研究
发现, 工业机器人应用提高了男女性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且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
距。 分样本回归发现, 工业机器人应用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在初始性别工资差
距较高、 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 制造业组别中更为明显。 本文进一步分析工业机器
人应用对宏观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各省份基尼系数具有显
著负向影响, 有助于改善省份层面收入分配状况。 本文研究不仅对国家引导产业数
字化、 自动化转型提供政策参考, 还对缩小中国性别工资差距、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提供新的政策启示。
|
|||||
[应用] | 巨婷婷#李小东#汪敏#李刚刚#效碧亮 |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 2023-02-07 |
浏览:353
摘要:
综述了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在载药、肿瘤诊断、磁热疗、核磁共振成像、多模式成像等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综述了固定化酶、生物分离等生物领域和水处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综述了环境及其它方面等领域的应用及其研
究进展。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将秉承着提高吸收率、更环保、更绿色、更安全和生产成本低等的优点在未来各行各业
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