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检索“尾水”
科学技术: 科学 技术 应用 其他
经济人文: 经济 人文 法律 其他
[技术] | 史航#隆添翼#柳聪#吴圣凯#范遥#刘波 |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23-02-28 | 浏览:103
摘要: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氮能力的不足,设计了 2 种不同体积比的陶粒-硫磺混合生物填料反应器 (陶粒 与硫磺的体积比分别为 2∶1 和 5∶1),并用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了深度处理。结果表明,陶粒与硫磺体 积比为 2∶1 的混合生物填料反应器 (R2,高硫耦合组) 在 C/N 为 4,HRT 为 4 h 的条件下处理模拟废水时脱氮效率 最高,TN 平均去除率和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 (92.62±1.36)% 和 (2.39±0.22) mg∙L-1。相比于 R1(异养对照组), R2 在保证脱氮效率的同时,碳源投加量更少;此外, R2 在最佳条件下促进了体系内反硝化微生物群 落 Thauera(陶厄氏菌属) 和 Thiobacillus(硫杆菌属) 的生长,二者的相对丰度之和为 39.13%。
[技术] | 王纯#袁子茜#原艺杭#李昕钰#于本心#刘鹰 | 《1.北京工商大学 国家环境保护食品链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2.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海洋大学);3.浙江大学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 2023-02-28 | 浏览:136
摘要: 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 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繁荣社会经济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容忽视 的水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 海水养殖尾水具有盐度高、 污染物成分复杂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 处理 难度较大, 技术要求较高, 其中, 海水养殖尾水生物处理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 可有效助力碳减排的环 境友好型处理技术。 本文综述了贝类净化、 微生物净化、 生物共生修复和尾水综合处理等原位生物修复技 术, 以及生态浮岛、 生态沟渠、 人工湿地和生态净化塘等异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结合中国海水养 殖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提出了以废水高效深度处理与资源化、 能源化再生利用为核心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 与碳减排策略, 即未来应以海水养殖尾水水质分析与水征评价为基础, 开发海水养殖尾水的高效一体化处 理装备, 通过推进绿色海水养殖耦合高效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以减少养殖过程的碳排放, 同时构建完善的海 洋碳汇评估标准体系, 筛选得到增大海洋碳汇最佳养殖产品种类, 将尾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碳增汇与碳减 排有机结合的发展提议, 以期为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发展、 助力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技术] | 冯丽娟#肖耿锋#程香菊#谢骏#舒锐 | 《1.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4.广州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2023-02-28 | 浏览:386
摘要: 为解决传统养殖中养殖尾水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基于新建的集装箱式循环水 养殖系统,构建了三级养殖尾水净化塘水生态系统模型,对池塘水质、浮游植物及水生动物生物量以及池塘生 态系统的演变进行了为期 6 个月的模拟预测,并设置添加沉水植物和添加低密度滤食性鱼类 2 种情景模拟。结 果表明:水质模拟值的变化趋势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 4.98% ~ 23.37%;模拟 预测的设定条件下和模拟时段中,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稳定,形成以绿藻为主的藻类群落、以摇蚊和桡足 类为主的水生动物群落;在尾水净化塘中,添加沉水植物对氮磷去除效果不明显,但对增加水体中溶解氧质量 浓度作用明显,3 个池塘溶解氧变化率最大值分别为 23.11%、45.39% 和 77.90%;添加低密度滤食性鱼类有助于 浮游植物的生长,3 个池塘硅藻生物量的最大增幅为 89.80%、47.22% 和 22.06%,绿藻生物量的最大增幅为 76.95%、54.05% 和 23.29%,蓝藻生物量的最大增幅为 45.99%、33.37% 和 20.30%。综上所述,基于 AQUATOX 构 建串联的尾水净化塘水生态系统模型并模拟培植沉水植物和添加低密度滤食性鱼类的生物处理方法,不仅能够 为管理者调整喂养结构提供借鉴与帮助,也可用于调控水生态系统组分,有利于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平 衡。本研究结果可为管理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喂养结构、构建尾水净化塘生态系统、改进其他利用生物 处理技术处理养殖尾水的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技术] | 刘小沙#李 飞#高欣东#杨建欣 |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 交通运输学院》 | 2023-02-28 | 浏览:474
摘要: 探讨现有三种海水尾水处理技术及优缺点,综合分析海水养殖尾水的污染物及生态效应,将现有三种技术进行有机融合﹐针对性地设计出了一种高效生态的海水养殖尾水集成处理技术。尾水经处理后,水质净化效果明显﹐能够达标排放﹐其中TSS的去除率约为55%~60%,COD的去除率约为50%~60%,NH4+一N的去除率约为75%~90%,TP的去除率约为75%~~80%。
[生物] | 吴 佩#高科技#刘 涛#王亚芬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武汉 430074;》 | 2022-11-03 | 浏览:424
摘要: 研究以四溴联苯醚(BDE-47)为目标污染物, 构建了两套深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IVCW, 总基 质层高=180 cm)。在固定水力停留时间(HRT=3d)和水力负荷(0.3 m/d)条件下, 分析测定其对BDE-47(进水浓 度=25 μg/L)的分段去除率, 并探讨PBDEs加入对IVCW系统常规净化效果与基质微生物的影响。批实验结果 表明, 运行3个月后, IVCW对模拟污水中BDE-47去除率达到99.9%。与对照组相比, BDE-47处理组对氨氮的 去除率由72.3%提高至82.9%, 但对硝态氮的去除率显著下降, 由53.0%降至28.1%, 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由 88.1%降至82.3%。IVCW各单元基质中BDE-47的残留量沿水流方向逐渐递减, 在距离入流最近的下行流上 层单元中BDE-47含量最高(约0.01 μg/g); 但BDE-47的加入导致基质微生物脱氢酶活性明显降低。微生物特 征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 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行流单元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分别以具有耐受型较强的微 生物如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和快速生长的好氧型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探究IVCW对BDE-47的去除潜力及迁移 转化规律, 为生态工程系统应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和可行性方案。
[生物] | 杨玲丽#马 琳#刘 伟#褚一凡#谭启洋#周巧红#吴振斌#贺 锋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 2022-11-03 | 浏览:539
摘要: 为研究人工湿地同步去除养殖尾水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效果, 文章以铜(Cu)和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 SMZ)为例, 设计了5组小试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处理不同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水平的养殖尾水(A: 空白; B: Cu 2 mg/L; C: Cu 2 mg/L, SMZ 5 mg/L; D: Cu 20 mg/L, SMZ 0.2 mg/L; E: Cu 20 mg/L, SMZ5 mg/L), 探究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 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对模拟禽畜养殖尾水中的N、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s, COD)、Cu和SMZ仍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和较为稳定的去除 效果, 各组平均去除率均达到99%, 复合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 NH3-N)和总氮(Total Nitrogen, TN)的去除上。添加不同浓度Cu和SMZ后, 各组NH3-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1.75%、87.59%、79.50%、74.45%和65.41%, T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1.59%、87.63%、80.82%、74.15%和67.56%, C、D和E组植物地下部分干重分别较A组下降了 22.22%、30.58%和30.64%, 复合污染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使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变化, 一些在氮去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比如Propionicicella和Bacillus丰度降低, 从而影响NH3-N 和TN的去除。
[轻工业、手工业及生活服务业] | 鲍格格#赵淳朴#梅泊承#张 顺#徐善良#徐继林 |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 2022-11-03 | 浏览:238
摘要: 水产养殖业的尾水排放已成为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之一,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缢蛏串联 养殖模式的生态修复效果, 对凡纳滨对虾-缢蛏串联养殖池塘的水生态进行周年跟踪测定, 并采用权 重赋值法与灰色聚类法对其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串联模式下浮游植物的丰度介于 6.8×105 ~2.5×108 cell/L, 生物量为 2.04~65.72 mg/L,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1.34~2.56, 均 匀度指数范围为 0.43~0.72, 多样性水平较高, 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较好, 与传统虾蛏混养模式相比, 虾蛏串联养殖模式对养殖池塘水生态环境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基于权重赋值法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表明, 虾蛏串养模式的综合改善率为 28.96%, 生态修复目标综合值为 0.634 7, 整体修复效果为良, 灰色聚类法评价结果表明, 虾蛏串联养殖模式的生态修复评价得分为 1.641 3, 比传统虾蛏混养塘评 价得分提高 39.76%。因此, 相比传统虾蛏混养模式, 虾蛏串联养殖模式更加有利于维持池塘生态稳 定, 对养殖池塘水生态环境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这一结果为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提供了一个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