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检索“植物”
科学技术: 科学 技术 应用 其他
经济人文: 经济 人文 法律 其他
[技术] | 魏嘉#蔡勤安#李源#尚丽霞#卜显锋#于志晶#马瑞 |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2023-02-28 | 浏览:103
摘要: 土壤盐碱化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阻碍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本文从离子毒害、渗透胁迫、活性氧胁迫和高 pH 胁迫 4 个方面综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为了应对盐碱胁迫,植物进化出一系列的调控机制以缓解胁迫危害。从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离子的吸收转运调节、活性氧清除机制和外源物质调节方面梳理了植物耐盐碱的生理机制; 从植物盐碱胁迫的信号转导途径、耐盐碱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转录因子调控方面概述了植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对利用多组学分析更全面进行植物耐盐碱机制研究做出展望。
[技术] | 王 晨#陶 孟#李爱民#施 鹏#杨江华#王志浩#张效伟 | 《1.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2.南京易基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3-02-28 | 浏览:194
摘要: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其生物多样性受城市化进程影响面临严重威胁,而物种资源调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环 境 DNA 宏条形码技术较形态学监测是一种简单高效、灵敏度高的新型监测技术。为探究秦淮河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的 生物多样性,于 2019 年 7 月,采用环境 DNA 宏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秦淮河上下游间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对其 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秦淮河共监测到浮游动物 13 属 22 种 407 个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浮 游植物 85 属 60 种 4445 个 OTUs,底栖动物 16 属 17 种 212 个 OTUs,鱼类 53 属 44 种 1663 个 OTUs。其中浮游动物以游泳轮虫 目( Ploima) 和双甲目( Diplostraca) 为主,共占浮游动物 63.37%,浮游植物以隐藻门( Cryptomonas) 和褐藻门( Ochrophyta) 为主,共 占浮游植物 88.11%,底栖动物中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占比最高,达 91.67%,鱼类中鲤形目( Cypriniformes) 占比最高,达 69.99%。与秦淮河历史形态学监测数据相比,环境 DNA 宏条形码技术在物种丰度鉴定方面显著高于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物种丰 度。通过主坐标分析和 PERMANOVA 检验,发现秦淮河下游、上游南支和上游北支间有极显著差异( P<0.001) 。其中浮游动 物、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受分组影响更大,分组对鱼类的影响相对较小。下游 α 多样性较上游更为贫乏,上游南支( 南京) α 多 样性较上游北支( 句容) 更丰富。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较低营养 级的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氮、总有机碳、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溶解 氧。鱼类的影响因子为溶解氧、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研究通过对秦淮河生物多样性的调研,可为秦淮河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技术] | 赵国屏 | 《1.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 2023-02-28 | 浏览:351
摘要: “合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汇聚了工程、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进展, 采用工程科学的研究理念,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地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甚至创建赋予非自 然功能的“人造生命”,推动了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跨越,正在引领产业技术变革和生物经济 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作为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重要代表成 立十年来的发展,聚焦“造物致用”,简要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科技进展与产业 发展状况,并展望分析了我国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
[技术] | 张金波#夏善勇#王永斌#谭巍巍#李赵博#肖 辉#韩新春#刘昭军 |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黑龙江省作物与家畜分子育种实验室;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3.黑河爱辉区农业局》 | 2023-02-28 | 浏览:327
摘要: 植物诱变育种能够创造许多优异变异资源,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可以作为种质材料,为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丰 富的资源; 构建的突变体库也有助于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可为特定性状的研究提供遗传材料。本文介绍诱 变育种技术在大豆生长特性、品质和抗性改良育种中的应用,分析利用诱变突变体库进行大豆生长特性、品质性状改 良和抗性相关基因挖掘的研究进展,介绍诱变技术与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掘目的基因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今后大 豆诱变育种技术在基因挖掘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能更好地运用诱变育种技术推动大豆遗传研究和品种选育。
[技术] | 柴玉婕#冯 佳#周见庭#蒋建兰 | 《1.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天津大学系统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23-02-28 | 浏览:131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蓝藻水华频繁暴发。微囊藻毒素是 有害蓝藻产生及释放的危害最大的一类蓝藻毒素,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寻求有效的微囊藻毒素降解方法已成为全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微囊藻毒素生物 治理技术展开综述,阐述了微囊藻毒素的产生、理化性质及生物毒性,总结了微生物、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等自然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概述了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生态浮 床、膜生物膜反应器等生物治理技术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现有微囊藻毒素生物处理 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为解决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问题提 供思路。
[技术] | 季宏与#丁常宏#于丹#都晓伟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 | 2023-02-28 | 浏览:436
摘要: 转录组学技术是挖掘新基因和阐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分子机理的重要工具,通过转录组学研究可以从细 胞整体水平上探究基因表达情况及调控规律,对于促进人参皂苷生物合成,提高人参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质量具有 深远意义。该文在对转录组学研究方法及新技术回顾总结的基础上,从人参皂苷合成反应的 3 个阶段层面,阐述 了转录组学技术在挖掘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候选基因的应用,对目前人参转录组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 究方向进行了讨论,采用转录组前沿技术及多组学联用技术手段,获得人参综合全面的生物学信息,更能深入研究 影响人参皂苷合成的相关基因,以期为全面了解人参皂苷生物合成机制及调控网络提供借鉴和参考。
[技术] | 赵平#王艳#赵力民 | 《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化工学院》 | 2023-02-28 | 浏览:362
摘要: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蕴藏丰富,植物源化妆品新原料的开发备受关注。我国2022年实施的管理法规对化妆品 的安全和功效评估都提出了严格要求,高效便捷的评估方法成为化妆品原料开发中的必需。本文对计算机辅助药 物设计、细胞生物学和斑马鱼模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在植物源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期望 对植物源化妆品开发提供参考。
[技术] | 葛 玲#王 新#张亚楠 | 《沈阳工业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2023-02-28 | 浏览:361
摘要: 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以杀虫剂为主,占农药使用量的40%。杀虫剂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 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和其他类等。本文介绍了四大类杀虫剂的典型代表及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综述了杀 虫剂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阐述了典型杀虫剂的降解机理,确定了其降解产物及降解途径,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是:研究杀虫剂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及其影响因子,筛选功能微生物和植物,以及大力开发联合修复技术。
[技术] | 袁存明 | 《成武县水务局》 | 2023-02-28 | 浏览:243
摘要: 随着城镇化快速建设,河道污染不容乐观,为解决河道黑臭污染问题,文章开展了生物制剂和生物制剂 + 水生植物两组现场试验,从河道底泥角度分析修复成效。研究发现,两个底泥修复方案均能有效削减底泥污染 物,增加底泥中的溶解氧,使底泥由厌氧还原态恢复为氧化态。研究成果将为黑臭河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 术支撑。
[技术] | 田发荣#高佳丽#朱周彩霞#万乾松#田洪敏#冯乾伟#蒋宗宏#陈淼#王兵 | 《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贵州喀斯特环境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3-02-28 | 浏览:161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 中采矿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 (acid mine drainage, AMD) 问题尤为突出. AMD 会导致水质酸化、土 壤重金属污染以及植物枯萎死亡等问题. 因此,如何对 AMD 进行有效处理已成为环境治理的焦点问题. 现有的 AMD 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中和法、人工湿地法和微生物法,但这些方法大多存在后续管理难、维 护成本高、处理浓度低等问题. 相比之下,生物炭技术因原料成本低、制备简便且原材料来源广泛等优 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关于利用生物炭技术处理 AMD 的研究报道,但其 处理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应用模式. 因此,本文首先对 AMD 的特征及其常用处理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生物炭的常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表征,对生物 炭处理 AMD 的影响因素、处理效果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生物炭技术在处理 AMD 方面的研究 与应用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