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刁曹鋆#王 闻#线薇薇#张 辉 |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2.中国科学院大学;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4.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科技中心有限公司;5.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 2023-02-28 |
浏览:291
摘要:
近年来, 由于过度频繁的人类活动, 导致全球渔业资源正遭受威胁。与传统渔业评估方法相比,
环境 DNA(eDNA)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侵入性低、灵敏度高等优点, 因而在渔业资源评估中应用广泛。
eDNA 技术在物种丰度和生物量评估中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 本文总结了 eDNA 技术在渔业资源生物
量评估中的研究现状, 从 eDNA 技术与传统方法互补性、eDNA 浓度影响因素及模型、生物量定量模
型等方面展开阐述, 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新思路, 为 eDNA 技术在渔业资源生物量评估中应用提
供参考。
|
|||||
[技术] | 王学昉#孟维钊#王丛丛#张云飞#田思泉#高春霞#韩东燕#陈锦辉#吴建辉 |
《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5.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6.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7.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 2023-02-28 |
浏览:200
摘要:
环境 DNA( Environmental DNA,eDNA) 技术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物采样监测技术,可以
根据需要同时监测特定对象或多种水生生物,因其便利快捷,对检测对象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而
在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长江口水域作为我国最大的河口,是诸多水生生物
季节性洄游、觅食和栖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对该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准确监测是开展
相应生态保护的必要基础。本文归纳分析了环境 DNA 技术的监测原理,以及在濒危珍稀物种、入
侵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量和遗传多样性监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及限制条件,并结合长江口水域监
测工作的具体需求,展望了在该水域应用环境 DNA 技术进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的应用前景和研究
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
|||||
[技术] | 张金良#苏茂林#李超群#吴向东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2-12-01 |
浏览:269
摘要:
黄河泥沙问题突出,建设淤地坝、防治水土流失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重要措施,但现有淤地坝存在溃决风险高、管护压力大、拦沙不充分等问题。 为了突破淤地坝坝身过流难题、充分发挥淤地坝的生态保护修复效益,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设计运用理念,基于小流域水文计算新方法、淤地坝新坝型结构、黄土固化新材料、设计施工新技术等,构建了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理论技术体系。 与传统淤地坝的技术经济比较表明,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可以实现防溃决、免管护、多拦沙、降造价的目标,能更好地发挥淤地坝的综合效益,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
[技术] | 张金良#鲁 俊#张远生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2-12-01 |
浏览:137
摘要:
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存在一些认识分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需要从战略角度思考和审视该河段开发问题。 通过分析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问题,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在协调黄河水沙、防凌、供水、发电等方面的作用和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为黑山峡河段开发契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求,对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建议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案,促进工程尽快立项建设,依托黑山峡河段开发打造多能互补基地。
|
|||||
[科学] | 白春礼 |
《中国科学院》 | 2022-12-01 |
浏览:127
摘要: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黄河流域最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开发条件,但其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在黄河三角洲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前瞻性部署了科研基地建设和启动了一批科研项目,取得了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了转变开发思路,生态学原理和高新技术有效结合,走盐碱地适应性开发、盐碱地高效精致开发和现代化产业开发的道路,探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高效、高质、高值发展新模式。通过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出“中科院方案”,建立“中科院样板”。
|
|||||
[生物] | 王伟 李俊生 |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 2022-11-03 |
浏览:186
摘要: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
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 从而实现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保障和提升
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就地保护是实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
代表性、有效性, 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措施等方面, 整理和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 我国基本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实施了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措施,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自
然保护地的面积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已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对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取得了一
定成效。正在建设的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了部分重点物种的保护连通性。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状况相对较好, 保护了
90%以上的哺乳动物和97%的兰科植物。此外, 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亦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了民间力量。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对“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各项要求,
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能力仍有
待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仍然存在保护空缺; 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缺乏公共协商机制; 自然保护地以外
的其他就地保护工作仍在探索阶段等。在此基础上, 对将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提出了进一步建议与展望: (1)制定更为
具体和量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目标; (2)加大力度减少物种受威胁程度, 特别是受关注较少的物种; (3)以保障和提升生态
系统服务为目标, 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4)加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5)完善长期监
测体系, 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特别是就地保护目标的制
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