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王 晨#陶 孟#李爱民#施 鹏#杨江华#王志浩#张效伟 |
《1.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2.南京易基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3-02-28 |
浏览:194
摘要: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其生物多样性受城市化进程影响面临严重威胁,而物种资源调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环
境 DNA 宏条形码技术较形态学监测是一种简单高效、灵敏度高的新型监测技术。为探究秦淮河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的
生物多样性,于 2019 年 7 月,采用环境 DNA 宏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秦淮河上下游间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对其
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秦淮河共监测到浮游动物 13 属 22 种 407 个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浮
游植物 85 属 60 种 4445 个 OTUs,底栖动物 16 属 17 种 212 个 OTUs,鱼类 53 属 44 种 1663 个 OTUs。其中浮游动物以游泳轮虫
目( Ploima) 和双甲目( Diplostraca) 为主,共占浮游动物 63.37%,浮游植物以隐藻门( Cryptomonas) 和褐藻门( Ochrophyta) 为主,共
占浮游植物 88.11%,底栖动物中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占比最高,达 91.67%,鱼类中鲤形目( Cypriniformes) 占比最高,达
69.99%。与秦淮河历史形态学监测数据相比,环境 DNA 宏条形码技术在物种丰度鉴定方面显著高于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物种丰
度。通过主坐标分析和 PERMANOVA 检验,发现秦淮河下游、上游南支和上游北支间有极显著差异( P<0.001) 。其中浮游动
物、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受分组影响更大,分组对鱼类的影响相对较小。下游 α 多样性较上游更为贫乏,上游南支( 南京) α 多
样性较上游北支( 句容) 更丰富。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较低营养
级的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氮、总有机碳、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溶解
氧。鱼类的影响因子为溶解氧、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研究通过对秦淮河生物多样性的调研,可为秦淮河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
|||||
[技术] | 汪保卫#常江#王智文 |
《1.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系统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4.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 | 2023-02-28 |
浏览:142
摘要:
合成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兴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新发展阶段;在微生物细胞工厂、人工合成菌群、人
工基因组合成、基因组编辑和基因驱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也获得了多国政府及产学研机构的大力支持。随着
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深入发展,评估其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基
于防范降低负面风险、促进有益开发应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原则,采用综合考虑合成生物技术适用范围和基于合成生物
技术的制品、组分和生物的安全性 2 个维度的评估方法定性分析了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
了应对其潜在风险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合成生物技术的良性发展、造福社会提供参考。
|
|||||
[技术] | 郭婷婷#马敏象#鲍亦平#邓禹#吴斌 |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 2023-02-28 |
浏览:112
摘要:
为探究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中数字技术发展进程及数字技术应用热点演变规律,运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
研究工具Cite Space对从Web of Science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主题词共现、聚类、时区图等分析,梳理出在生物多样
性研究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研究呈现出从生态及生物信息数据的数字化建档,逐步发展为生境分析模型与预测
模型建立及以对生物多样性智能决策数字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数字技术应用发展建议,为生物多
样性领域的数字化赋能创新发展提出启示及建议。
|
|||||
[技术] | 刘山林#邱娜#张纾意#赵竹楠#周欣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 | 2023-02-28 |
浏览:137
摘要:
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推动下, 生物多样性研究从仅关注宏观表型的博物学, 迅速
演化为涵盖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生命科学。组学技术, 尤其是DNA测序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使
获取DNA序列所需的成本大幅下降, 促进了近年来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瞩目成就。本文将从物种水平的
遗传多样性和群落水平的物种多样性两个层面总结和介绍与DNA相关的组学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一些创新和应用。
其中, 物种水平主要是总结单一个体的基因组和单物种多个体在时空多个维度上的群体遗传研究; 而群落水平的物种多样性
层面主要总结现有的分子鉴定技术(metabarcoding, eDNA, iDNA等), 以及上述新技术在群落多样性评估、旗舰保护物种监测
以及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等研究中的应用。
|
|||||
[技术] | 李冠稳#高晓奇#肖能文#吉晟男 |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 2023-02-28 |
浏览:300
摘要:
高效快速评价县域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对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以青海省玛多县为例,结合
InVEST 模型和遥感、GIS 技术,以景观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质量三方面的 6 个指标构建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和评估指标体
系,实现县域生物多样性快速监测和评估,并为玛多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结果表明: 玛多县
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变化趋势,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沼泽草甸和高覆盖草地区,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
山地、稀疏草地区. 2000 年、2010 年和 2015 年玛多县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域范围分别为0. 113 8 ~ 0. 805 8、0. 141 6 ~ 0. 807 3和0. 154 6 ~
0. 793 9,值域最低值呈上升趋势、最高值有所下降. 2000—2015 年玛多县生物多样性降低区域占其陆域总面积的 59. 85%,增加
区域占 40. 15%; 明显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冬春牧场,明显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冬春牧场与夏秋牧场交界处及玛查理镇城区. 实
例分析表明,基于遥感技术构建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能够监测玛多县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相对于传统生
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基于遥感技术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具有时效性强、操作便捷高效等优势,可应用于县域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与
评估.
|
|||||
[技术] | 王学昉#孟维钊#王丛丛#张云飞#田思泉#高春霞#韩东燕#陈锦辉#吴建辉 |
《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5.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6.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7.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 2023-02-28 |
浏览:199
摘要:
环境 DNA( Environmental DNA,eDNA) 技术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物采样监测技术,可以
根据需要同时监测特定对象或多种水生生物,因其便利快捷,对检测对象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而
在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长江口水域作为我国最大的河口,是诸多水生生物
季节性洄游、觅食和栖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对该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准确监测是开展
相应生态保护的必要基础。本文归纳分析了环境 DNA 技术的监测原理,以及在濒危珍稀物种、入
侵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量和遗传多样性监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及限制条件,并结合长江口水域监
测工作的具体需求,展望了在该水域应用环境 DNA 技术进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的应用前景和研究
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
|||||
[技术] | 陈家琪#董丽#麻晓梅#田凯#白洁#赵彦伟 |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23-02-28 |
浏览:398
摘要:
传统形态学监测无法识别绝大多数微型生物,环境 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生物监测手段。以白洋淀为例,采用 eDNA
宏条形码测序技术,开展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揭示了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组成、序列数、多样性等的时空分布,比较了 eDNA 技术和传统形态学方法
对藻类的检出能力,分析了 eDNA 技术的灵敏度和还原力。结果表明:eDNA宏条形码技术检出白洋淀 7 个微型生物类群的 4 569 个 OTU,分属于 567 个种,其中细菌(除蓝藻门)最多,原生动物次之,古细菌最少;时间上,白洋淀主要微型生物类群秋季生物多样性最高,夏季次之,微型生物类群的序列数、门与属水平的相对丰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空间上,优势门类在各采样点的分布大致相似,Epsilonbacteraeota等部分相对丰度较少的门
类分布明显不均衡;时间和空间变化均影响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季节变化的影响更显著;eDNA比传统形态学方
法具有更高的检出能力,二者联合使用更有利于全面获取微型生物组成信息。研究全面揭示了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信息,探索
了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北方湿地的应用,印证了该技术的高效性和灵敏度。
|
|||||
[生物] | 王伟 李俊生 |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 2022-11-03 |
浏览:184
摘要: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
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 从而实现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保障和提升
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就地保护是实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
代表性、有效性, 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措施等方面, 整理和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 我国基本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实施了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措施,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自
然保护地的面积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已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对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取得了一
定成效。正在建设的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了部分重点物种的保护连通性。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状况相对较好, 保护了
90%以上的哺乳动物和97%的兰科植物。此外, 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亦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了民间力量。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对“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各项要求,
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能力仍有
待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仍然存在保护空缺; 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缺乏公共协商机制; 自然保护地以外
的其他就地保护工作仍在探索阶段等。在此基础上, 对将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提出了进一步建议与展望: (1)制定更为
具体和量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目标; (2)加大力度减少物种受威胁程度, 特别是受关注较少的物种; (3)以保障和提升生态
系统服务为目标, 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4)加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5)完善长期监
测体系, 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特别是就地保护目标的制
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
|||||
[生物] | 徐 驰#王海军#刘权兴#王 博 |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 2022-11-03 |
浏览:411
摘要:
许多生态系统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难以预料的状态突变, 其中一些生态系统突变的机理可以用多稳态理论
进行解释。近年来生态系统的多稳态和突变现象及其机理吸引了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对生态系
统多稳态的理论基础、识别方法及稳态转换发生的早期预警信号进行综述, 并基于典型生态系统过程对现实世界
中可能观测到的稳态转换进行实例分析, 最后对多稳态概念框架和理论应用中的潜在争议进行讨论, 以期为非线
性生态系统动态的理论研究、管理实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参考。
|
|||||
[生物] | 耿宜佳#田 瑜#李俊生#徐 靖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 2022-11-03 |
浏览:471
摘要: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焦点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框架制定的
背景, 介绍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Open Ended Working Group, OEWG),的谈判过
程, 综合分析了缔约方在各有关磋商进程中的观点, 以及目前缔约方对框架各个要素的共识和分歧, 评估了框架
的制定进展, 并就框架的设计提出四点展望: (1)阐明转型变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2)平衡反映公约三大目标; (3)加
强与其他全球治理进程的协同; (4)强化框架对全球及缔约方履约进展的评估和审查。最后提出对我国的建议: (1)
及时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NBSAP); (2)加强国内
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协调; (3)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和责任机制。为缔约方更好参与框架制定进程, 深入了解框架
及其磋商进展提供参考, 并为下一步框架制定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