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魏嘉#蔡勤安#李源#尚丽霞#卜显锋#于志晶#马瑞 |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2023-02-28 |
浏览:103
摘要:
土壤盐碱化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阻碍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本文从离子毒害、渗透胁迫、活性氧胁迫和高 pH 胁迫 4 个方面综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为了应对盐碱胁迫,植物进化出一系列的调控机制以缓解胁迫危害。从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离子的吸收转运调节、活性氧清除机制和外源物质调节方面梳理了植物耐盐碱的生理机制; 从植物盐碱胁迫的信号转导途径、耐盐碱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转录因子调控方面概述了植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对利用多组学分析更全面进行植物耐盐碱机制研究做出展望。
|
|||||
[技术] | 章 真#刘晓军#陈 夏#姚丽萍#张荣庆 |
《1.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2023-02-28 |
浏览:457
摘要:
碳中和是指 CO2“零排放”,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增加碳汇等途径,抵消各类活动
所产生的 CO2 的排放。微藻是含有叶绿素 a 的原生生物,可以利用太阳能通过浓缩机制( CCM)
进行光合作用高效固定 CO2、通过异养同化作用转化固定有机碳。微藻生物质可转化为生物燃
料、生物材料及生物肥料等,实现对传统化石燃料、塑料及化肥等的替代。生物技术应用涵盖了
从上游的藻种选育、生长代谢过程的多组学调控、培养条件及光生物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到下游的
采收提取纯化及应用等微藻的全生命周期。以碳的收支为主线综述了微藻生物技术在碳中和领
域的应用研究现状,讨论了其价值、意义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针对关键节点改善碳
足迹,以实现微藻在碳中和领域更多应用。
|
|||||
[技术] | 周杨#邓名荣#杜娟#宋仲戬#吴清平#朱红惠 |
《1.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3.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组学与精准应用重点实验室;4.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2023-02-28 |
浏览:228
摘要:
农业微生物产业作为利用农业微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形成的生物科技产业和高增值农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业
环境等,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减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生物肥料、饲用微生物产品、微生物
农药、酶制剂微生物产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向,梳理了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总结了农业微生物
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在研判种质资源、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行业标准等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
布局科研平台专项、建设数据信息系统、加强微生物种业创新、构建法律法规体系等重点举措。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和
相关配套措施,健全农业微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孵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科技企业,以此保障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高质量
发展。
|
|||||
[技术] | 吴 飞#任 伟#程 成#王 艳#林 恒#张 晖 |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生物质资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安徽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2023-02-28 |
浏览:163
摘要:
碳基材料催化剂因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同时可避免金属催化剂的重金属沥出造成的二次污染问
题,常被应用于高级氧化领域。其中,以废弃生物质为原材料热解产生的生物炭,不仅具有催化潜力,还具有
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活化过氧化氢、过一硫酸氢盐和过二硫酸盐等过氧化物降解水中有机
污染物。本文介绍了生物炭的前体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二者对生物炭活化能力的影响,总结了生物炭活
化过氧化物的机理,分析了水质对降解污染物的影响,综述了生物炭的改性、循环使用及再生,指出了这一技
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
|||||
[技术] | 刘文先 |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 2023-02-28 |
浏览:109
摘要:
生物医药作为一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型产
业,被认为是 21 世纪极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在拉动
国家经济增长、支撑科技进步、参与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作
用,因此很多国家都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产业,摆在突出
和优先发展的位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包括生物医药在内
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加快壮大生物
技术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而生物
医药产业拥有 60% 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是生物技术产业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产业之一[1]。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
产业厚积薄发,实现了历史最好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和新的发展业态。基于这种新业态,以及这种新业态内蕴的
创新生态和创新能力的变化提升,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行
SWOT 分析,可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产业的发展提
供可行性参考。
|
|||||
[技术] | 赵国屏 |
《1.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 2023-02-28 |
浏览:351
摘要:
“合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汇聚了工程、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进展,
采用工程科学的研究理念,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地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甚至创建赋予非自
然功能的“人造生命”,推动了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跨越,正在引领产业技术变革和生物经济
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作为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重要代表成
立十年来的发展,聚焦“造物致用”,简要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科技进展与产业
发展状况,并展望分析了我国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
|
|||||
[技术] | 张金波#夏善勇#王永斌#谭巍巍#李赵博#肖 辉#韩新春#刘昭军 |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黑龙江省作物与家畜分子育种实验室;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3.黑河爱辉区农业局》 | 2023-02-28 |
浏览:327
摘要:
植物诱变育种能够创造许多优异变异资源,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可以作为种质材料,为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丰
富的资源; 构建的突变体库也有助于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可为特定性状的研究提供遗传材料。本文介绍诱
变育种技术在大豆生长特性、品质和抗性改良育种中的应用,分析利用诱变突变体库进行大豆生长特性、品质性状改
良和抗性相关基因挖掘的研究进展,介绍诱变技术与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掘目的基因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今后大
豆诱变育种技术在基因挖掘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能更好地运用诱变育种技术推动大豆遗传研究和品种选育。
|
|||||
[技术] | 霍辰辰#胡志和#鲁丁强#祝玉婷#肖厚栋#伊 万#李明瑞 |
《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 | 2023-02-28 |
浏览:142
摘要:
研究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简称 TG 酶)的凝固型酸奶与普通凝固型酸奶(未添加 TG 酶)在发酵过程中
理化指标与感官指标的差异性。采用酚酞指示剂法、流变仪、质构仪、离心法和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酸奶在发酵
过程中酸度、粘度、硬度、持水性及活菌数的变化;用电子眼、电子舌、电子鼻测定色泽、滋味、气味的变化,
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每克乳蛋白添加 0~5 U 的 TG 酶,发酵结束时酸奶的酸度在 71.12~73.64
oT 范围内,
酸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发酵过程中,粘度、硬度均在 3 h 后呈显著上升(P<0.05),发酵结束时,添
加 TG 酶会显著增高凝固型酸奶的粘度和硬度(P<0.05);随着 TG 酶添加量的增加,持水性显著增强
(P<0.05);添加不同浓度的 TG 酶凝固型酸奶中的活菌数无显著差异(P>0.05)。TG 酶凝固型酸奶与普通凝固
型酸奶的主色号均为 4095,发酵结束时,色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主成分分析,发酵结束后添加不同浓
度的 TG 酶不会对酸奶的滋味、气味造成显著性影响(P>0.05);经感官评定,TG 酶在添加量为 2 U/(g 蛋白)
时感官品质最受喜爱。因此,与未加 TG 酶的普通凝固型酸奶相比,添加 TG 酶的凝固型酸奶在酸度、活菌数、色
泽、滋味、气味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粘度、硬度和持水性方面显著提高(P<0.05),添加适量
TG 酶有利于凝固型酸奶品质的提高。
|
|||||
[技术] | 邓文月#张维达#孙慧敏#于海波 |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2023-02-28 |
浏览:168
摘要:
纳米抗体分子量小、结构稳定、溶解度高、易于编辑、组织穿透性强等,已经成为开发复杂纳米生物技术的理想研
究工具,被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在监测分子、免疫成像、疾病治疗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冠状病毒研究
领域能够用于抑制受体和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的相互作用,成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药物,同时也
作为一种检测工具,监测人体免疫情况。该文综述了纳米抗体的结构、功能特性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和冠状病毒领域
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生物技术和临床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
[技术] | 赵平#王艳#赵力民 |
《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化工学院》 | 2023-02-28 |
浏览:363
摘要: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蕴藏丰富,植物源化妆品新原料的开发备受关注。我国2022年实施的管理法规对化妆品
的安全和功效评估都提出了严格要求,高效便捷的评估方法成为化妆品原料开发中的必需。本文对计算机辅助药
物设计、细胞生物学和斑马鱼模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在植物源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期望
对植物源化妆品开发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