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刘青松#白国敏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 2023-02-28 |
浏览:417
摘要:
介绍了生物炭的材料来源、制备工艺,及其对生物炭产物特性的影响; 综述了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的效能与作用机理; 总结了生物炭改性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加以概括。从生物炭的特异性吸附、稳
定性、安全性、场地利用等角度提出了研究建议,为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修复方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
[技术] | 吴 飞#任 伟#程 成#王 艳#林 恒#张 晖 |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生物质资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安徽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2023-02-28 |
浏览:163
摘要:
碳基材料催化剂因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同时可避免金属催化剂的重金属沥出造成的二次污染问
题,常被应用于高级氧化领域。其中,以废弃生物质为原材料热解产生的生物炭,不仅具有催化潜力,还具有
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活化过氧化氢、过一硫酸氢盐和过二硫酸盐等过氧化物降解水中有机
污染物。本文介绍了生物炭的前体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二者对生物炭活化能力的影响,总结了生物炭活
化过氧化物的机理,分析了水质对降解污染物的影响,综述了生物炭的改性、循环使用及再生,指出了这一技
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
|||||
[技术] | 魏 静#朱 治#王亚生#吴 龙 |
《1.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 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 | 2023-02-28 |
浏览:190
摘要:
食品重金属污染事件常见报道, 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后, 可通过干扰人体蛋白质和酶的运输而产生
生理毒性。因此, 重金属的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生物传感检测技术因其方法构建灵
活、特异性强、检测效率高和易于便携化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药物分析、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领
域。尤其在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检测中, 生物传感方法可提供灵活多变的检测策略, 且易于实现现场快速检
测。本文总结了食品重金属污染的传统检测方法和新型检测方法, 重点介绍了荧光、表面增强拉曼、电化学、
场效应晶体管等生物传感器的优缺点, 为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和控制提供参考,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检
测新技术的发展, 为规范食品安全和提高食品质量提供新思路。
|
|||||
[技术] | 鲁文娟#李 阳 |
《1.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道桥与建筑学院;2.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23-02-28 |
浏览:155
摘要:
超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环境风险物质监测以及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
生物亲和性高、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检查电极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走向应用的关键。 本文采用 3D 打印技术制
备出重复性良好的三维石墨烯复合电极,然后通过电化学氧化的方法调控表面石墨烯的形貌和氧化基团。 所制备的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C-LR)的检测中展现出超高的灵敏度,其线性检测区在 4 × 10- 6~1 μg / L,检测限为 1. 5 × 10- 7 μg / L。 同时,通过改变适配体检测探针后,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于多巴胺、重金属Hg2 +、四环素等均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 本研究为电化学适配体生物传感器走向应用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为开发超高灵敏度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检测传感器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
|||||
[技术] | 田发荣#高佳丽#朱周彩霞#万乾松#田洪敏#冯乾伟#蒋宗宏#陈淼#王兵 |
《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贵州喀斯特环境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3-02-28 |
浏览:161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
中采矿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 (acid mine drainage, AMD) 问题尤为突出. AMD 会导致水质酸化、土
壤重金属污染以及植物枯萎死亡等问题. 因此,如何对 AMD 进行有效处理已成为环境治理的焦点问题.
现有的 AMD 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中和法、人工湿地法和微生物法,但这些方法大多存在后续管理难、维
护成本高、处理浓度低等问题. 相比之下,生物炭技术因原料成本低、制备简便且原材料来源广泛等优
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关于利用生物炭技术处理 AMD 的研究报道,但其
处理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应用模式. 因此,本文首先对
AMD 的特征及其常用处理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生物炭的常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表征,对生物
炭处理 AMD 的影响因素、处理效果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生物炭技术在处理 AMD 方面的研究
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
|||||
[技术] | 尚卫娜#谢 礼#王贝贝#徐德月#马 杰#李倩倩#洪 健 |
《1.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研究院;2.浙江大学 农生环测试中心;3.浙江大学 冷冻电镜中心;4.浙江大学 实验动物中心》 | 2023-02-28 |
浏览:317
摘要:
该研究在经典 OTO 技术基础上,探索比较 5 种可直接用于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
的包埋前块染色生物样品制备方法。通过优化试剂和实验条件,结果显示:四氧化锇、亚铁氰化物和硫代甲酰二
肼等试剂的添加顺序及浓度对样品亚细胞结构有影响;OTO 法虽有很强的图像对比度,但是不适用于果蝇眼睛这
类较难固定渗透的组织;OFTO 法(改自 HUA 的方法)在多种制样方法中成像效果最佳,可满足 TEM 及 SEM
双重成像要求;ROPA 法制样过程中添加甲酰胺、连苯三酚可在无铅、铀等重金属染色情况下,得到较理想的对
比度。
|
|||||
[技术] | 任芝军#杨桐飒#白 莹#张 博#王书航#吕龙义 |
《1.天津市清洁能源利用与污染物控制重点实验室;2.河北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23-02-28 |
浏览:442
摘要:
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并未注重对河流湖泊的保护,导致水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近几年,随着
水处理技术及环境评价手段的逐步完善,污染问题有所改善,但依旧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物理、化学、
生物 3 个角度,列举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水体使用的修复技术,综合讨论了每种技术的优缺点并进行了一
定程度的总结。另外结合了河湖修复技术领域的现状,对该领域的前景进行了一定的展望,旨在为我国
河湖治理提供新思路。
|
|||||
[技术] | 李秀璋#张宗豪#刘欣#李玉玲 |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 2023-02-28 |
浏览:272
摘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对土壤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从原材料的开
采到产品生产和运输、以及化学品使用或意外泄漏都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严重威胁到家畜、野生动植物、人类、
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相对于现代土壤修复方法,传统方法往往费用昂贵且耗时耗力。由于受到多种环境生
物因子的影响,一些传统方法的效果并不佳,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导致土壤物理性状进一步恶化。随着对环境微生
物的研究深入,利用特殊微生物进行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氯化溶剂、石油碳氢化合物、多氯联苯、阿特拉津、有机磷
杀虫剂等污染的土壤逐渐成为可能。利用微生物进行污染土壤的治理不仅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土壤的物理性状,
而且相对于传统方法成本较低,近年来利用微生物介导的土壤修复技术已成为土壤修复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
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扼要总结,以期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
|||||
[生物] | 杨玲丽#马 琳#刘 伟#褚一凡#谭启洋#周巧红#吴振斌#贺 锋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 2022-11-03 |
浏览:539
摘要:
为研究人工湿地同步去除养殖尾水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效果, 文章以铜(Cu)和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 SMZ)为例, 设计了5组小试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处理不同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水平的养殖尾水(A: 空白; B: Cu 2 mg/L; C: Cu 2 mg/L, SMZ 5 mg/L; D: Cu 20 mg/L, SMZ 0.2 mg/L; E: Cu 20 mg/L, SMZ5 mg/L), 探究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 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对模拟禽畜养殖尾水中的N、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s, COD)、Cu和SMZ仍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和较为稳定的去除
效果, 各组平均去除率均达到99%, 复合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 NH3-N)和总氮(Total Nitrogen, TN)的去除上。添加不同浓度Cu和SMZ后, 各组NH3-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1.75%、87.59%、79.50%、74.45%和65.41%, T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1.59%、87.63%、80.82%、74.15%和67.56%, C、D和E组植物地下部分干重分别较A组下降了 22.22%、30.58%和30.64%, 复合污染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使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变化, 一些在氮去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比如Propionicicella和Bacillus丰度降低, 从而影响NH3-N 和TN的去除。
|
|||||
[水利工程] | 肖浩汉#王建州#王 博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2022-11-03 |
浏览:415
摘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土重金属污染事件逐渐增多,对其治理与修复成为当前的迫切工
作。冻结技术在治理修复污染水土时,其修复过程只向地层输入“冷量”,属于绿色修复技术,无二次污
染风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详细总结了冻结技术的修复机理,及其在污水、污泥、重金属污染土壤治
理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冻结修复机理是通过冰的自净作用和固-液相平衡原理来实现
污染物的定向驱赶和富集,而黏性土壤颗粒的吸附和阻滞作用使单一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难
度增大,其他修复手段与冻结技术联合处理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利用冻结土体的低渗透性,还可有效降
低污染物的迁移速度,封闭不同种类污染物,形成阻隔污染物扩散的冻结屏障。冻结修复技术在水土重
金属污染净化及修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